启藏地密码 拓服务领域

2020-10-22  来自: 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浏览次数:1477

启藏地密码  拓服务领域

——地质科研人西藏工作侧记

 

云卷云舒,如果你没有到过西藏,很难想象有种天是湛蓝而透着光亮,那份闲适让人忘却了世事的烦恼。转绕经纶,如果你没有去过西藏,很难描述那洁净而淳朴的土地上散发出的藏香,那份静谧了却了凡尘的焦躁。而如果你没有去过西藏,也很难感受到“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意义。西藏,让很多没有去过的人心驰神往;西藏,让很多去过的人念念不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藏、可能是一份信仰,一份想象;但是对于地质科研人来说,西藏是一份责任,一份梦想。

2019年以转型发展战略为指导,地质科研所人的脚步踏入西藏,在省地矿局的领导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省地质科研所参与完成了西藏项目处的建设,在拉萨、日喀则设立联络点,与西藏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多金属矿详查项目,合作生成澜沧江(西藏段)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等多个项目。在2020年的金秋9月,省地质科研所又结硕果,现已初步落实地灾评估治理、国情调查项目2个,确定合作意向项目3个。从推进自然资源事业向前、支持西藏地方发展为出发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地质科研人在西藏的工作呈现大有可为的良好态势从祖国的东北出发,走进中国的西南,铿锵有力的步伐背后是地质科研人果敢坚毅的意志和辛勤汗水的付出,这一期笔者将为您揭开西藏地质工作的神秘面纱,一起品味地质科研人在西藏“酸”“甜”“苦”“辣”“险”的五味人生。

——“酸”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在西藏工作的酸,不是像山西陈醋般味蕾上酸,而是“心”酸、“腿”酸。

起伏山峦,纵横沟垒,唐古拉山横桓而过,这就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下辖的聂荣县,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在2019年刚刚摘下贫困县帽子的地方,这也是省地质科研所与西藏地勘六队合作开展聂荣县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所在地。2019年,西藏自治区启动了全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西藏那曲聂荣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是全区35个民生项目之一。同年10月,省地质科研所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力量进入了这方平均海拔在4700米左右的土地。

高海拔紫外线强气候恶劣是聂荣县鲜明的特征,这里一天便可经历四季。提起在这里生活的特点,队员邹俭顺说:我们住在藏民的房子,自己点炉子,拾牛粪,自己抬水。空旷的山野上除了埋头苦干的地质人,就只剩下些星星点点的牧民人家”队员们每一天的安排都很满,每天早早起床,简单的吃过饭,就背起“地质包”,带上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白天在山上完成野外任务,晚上回室内整理资料还要提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规划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虽然在西藏工作的日子是酸爽的,但是队员们没有时间沉淀这份感受,邹俭顺说那个时候总感觉时间是那么的宝贵,吃饭的时候围坐在一起,总结一天的见闻、收获,讨论遇到的问题,一起研究第二天的路线,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遇到各种地质灾害现象进行预判。虽然地质灾害调查的工作是单调的重复,但是每一天又都是新的,因为每一天都充满着激清,每一天遇到的地质灾害现象都是新的,就连脖子上胳膊上留下的黑色印记都是新,看着一圈圈的加深、一块块扩大的“黑色光环”,嘿嘿一乐,倒头便睡,第二天再出发。

——“苦”

苦,五味之一,作为一种味道,苦的食物有很多,但是这种感觉形容起来很抽象。作为在西藏工作的地质科研人来说,苦,是个形容词,是从身体、工作、精神三方面实实在在体现出来,但是这种苦不单单指环境的艰苦,还有身体的苦痛、工作的辛苦和业务钻研的刻苦。

昌都,在藏语中为“水汇合处”之意,昌都市地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是三省交界的咽喉部位,也是“茶马古道”要地,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澜沧江流域(西藏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工作就在这里开展。

在采访中,带队的刘可新总结项目开展有四难:一是高原反应重,日常生活难。呼吸困难、眼睛干涩疼痛、头痛难以入睡是项目组每天都在接受的身体挑战。二是工作面积大,交通不便,路的一侧就是几百米的峡谷悬崖,而且路旁经常有山体崩落的岩石,开展工作难。三是西藏基础资料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料收集难。项目组需要从一点一点开始做起,把项目的思想一点一点灌输给相关的国土、林草、环保、水利等部门,在各行业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每天需要梳理几百条信息,6个人承包了整个项目的编制工作,平均每天工作达到15-16个小时。四是涉及学科领域多,提高质量难。项目涉及环境地质、环保、水利、污染、荒漠化、湿地等多领域,项目组成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尽量补齐自身的短板,完善项目方案编制。一重“难”便是一道“关”,就需一番“苦”来攻克。

    技术人员杨洁诺说让她记得清晰的一件事儿是去察雅县国土局,虽然在地图上显示只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但是他们从早上七点多出发,到晚上九点多才归来。山路崎岖,大家坐着皮卡车一路颠簸,领队刘可新的膝盖都磨破了皮,那一刻她感觉真是苦啊。虽然杨洁诺是一名女性,但是风里来雨里去没有她因为害怕辛苦而落下的阵,在与她日常接触中,她总是扬着笑脸十分乐观,这是我听见从她的嘴里说出“苦”这个字。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地质科研人走遍了昌都市1区8县,现场调查核实了项目中4.07万平方千米的澜沧江流域。

——“险”

偶遇路遇野猪、毒蛇拦路,要说地质队员在野外遇见过的危险场景着实不少。那么在西藏的地质科研人又身陷过哪些危险呢?在采访中,地质科研人杨洁诺回忆,澜沧江项目有一次要去左贡国土局,5月份的昌都7点才刚蒙蒙亮,大家就出发了。昌都的海拔是3200米左右,当时大家穿的是单鞋、薄外套,但是没成想,去左贡需要翻越一座山,而这座山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山顶气温骤降下起大雪,队员们即便坐着车但是单薄的衣服还是让大家在这寒冷的风雪中几乎冻僵。

地质科研人邹俭顺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件更为危险的事情。2020年3月末,那曲地灾详查项目分三组进行环境地质调查,其中一组为了超近道想提前找到环境点,由于与藏族司机语言勾通不畅,对当地的路况不熟悉,皮卡车沿山边(已结冰)的地方行驶不到一公里车就陷入冰面中。车内的同事用镐刨冰,鞋都湿了,可是车一动不动。山上信号不好,对讲机不在有效范围内。就这样几个小时后,直到对讲机恢复联系,其他队员才收到信息赶往救援。救援中,拖车用折了两根钢丝绳,数十条哈达拧成的绳子也被无情拉断。后,是藏民老乡骑着摩托车跑邻村借来专用拖车钢丝绳才将车拖拽了出来。过后,藏族老乡们说这条路很难走,下面都是活水,十分危险。

除了在西藏工作实际遇到的惊险外,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出现为西藏工作也多加了一道难。面对疫情,我们有理由体谅那些踟蹰的身影,但是责任在肩的地质科研人没有停下脚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规定内,技术队员响应号召,在3月份就入藏开展工作,而就在那一个多月前西藏已经出现了确诊病例,全国疫情防控还处于众志成城的攻坚阶段,这不能不又算是一层险。

——“甜”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西藏历经的“酸”“苦”“险”,也赢得了很多不同的“甜”,那是给藏民带来知识快乐的甜,那是助力西藏地方发展的甜,那是推动科研所转型发展走出去的甜。

——为藏民普及知识。地灾详查项目要在西藏完成两次地质灾害防治与宣传的集中培训,由邹俭顺主讲。讲座不仅座无虚席而且窗台上也挤满了人。结合丰富的实际案例,向藏民介绍他们关心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房屋建设的安全选址问题,使防灾知识“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培训,藏民们基本上做到了“四应知”和“四应会”。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让入藏的地质科研人甜在心间。

——为西藏地方发展助力。澜沧江流域(西藏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修复“一江、两山、三地、四区、多点”退化的生态功能,有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将对持续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的实施将会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给澜沧江流域(西藏段)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加快矿业、水电、农牧业等产业升级转型。“一江、两山、三区、四城、多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将直接带动农林牧业、水利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拉动所在地区GDP增长100亿元以上。那一幅幅充满希望的愿景,让入藏的地质科研人甜在脑海。

——推动科研所转型发展走出去。2020年,省地质科研所乘势而上,“黑龙江省恒瑞生态环境工程院西藏分院”正式在拉萨挂牌成立,该分院将作为省地质科研所进一步走进西藏拓展服务领域的桥头堡,成为省地质科研所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那一次次激流勇进实现勇者胜的喜悦,让全体地质科研人甜在脸上。

——“辣”

辣,是一种带有刺痛、刺激的烈性味道。对于地质科研人来说,辣,其实是那股“冲”劲儿,是一种精神。在西藏,人们常说高原缺少的是氧气,宝贵的是精神。

辣是一股前赴后继的冲劲。时光倒流回2011年,早在那时这支充满干劲的队伍就已经承担了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2019年在有着十年援藏工作经历的苏艳民所长带领下,省地质科研所再启藏地密码,先后近20人入藏工作。都说西藏苦,但是地质科研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只要所里提出入藏工作的号召,总是有一批批的技术青年站起来主动申请加入。

辣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采访过后,笔者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入藏的这些工作者有很多共同点,除了年轻,业务能力过硬外,他们大多还有着同样一个响亮的名字——党员,在入藏的地质科研人中,党员占到了81%。

在西藏项目处的杜鹃向我们分享了一件她记忆犹新的事情。她说“记得在2019年12月份底,项目组同事完成野外工作收队归来,在项目处尹琳娜、田世攀主任的组织下,全体在藏党员组织了一次党员活动。我们提前准备了党旗,每位党员都佩戴着党徽,大家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了在西藏工作的感受,探讨了怎么能适应高原环境,保质保量的完成本职工作。讨论结束后,我们一起包了饺子,在一片温馨愉快的气氛下,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一面旗帜飘扬在雪域之巅,那抹红像一股血液为白雪的寒带来了生机。红旗下,她的地质儿女用青春浇筑出红色生命之花,绽放在高原之上。

 “一望无际的湛蓝色湖水,无比清澈透明的蓝天,洁白的云朵像是伸手可及,巍峨的雪山尽在眼前,美丽的雅鲁藏布江峡谷,雄伟的布达拉宫,心旷神怡的草原”通过在藏工作的地质科研人描述,那一幅神圣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的眼前。郑余说“青藏公路上停歇的车流时刻提醒着我担负的使命和领导的重托”;邹俭顺说“在西藏工作,高寒缺氧,需要的就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发展建设西藏的奉献精神”;张男说“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了报名,很幸运被单位选中”;杨洁诺说“西藏的事儿都挺记忆犹新,但是与写稿子好像没啥关系”;杜鹃说“西藏是实现青春价值的高地,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圆梦的地方”。我想,这就是西藏的地质工作者,这就是在西藏的地质科研人。这份责任必将载着收获而归,这份梦想终将成就美好华章。

 

关键词: 启藏地密码 拓服务领域           

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0451-8771520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技术支持:翰诺科技网站定制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黑ICP备17005375号

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453号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